草王山的风,总带着喀斯特峰丛的凛冽与温柔。站在揽众小山观景台的青石栏杆边,脚下的坡地正泛着新绿,去年深秋收割的草茬里,已有嫩芽顶破泥土——这是逻沙乡全达村最寻常的春日,却因眼前铺展的画卷,成了刻进骨髓的震撼。
向东望去,同乐镇达存村的猕猴桃基地像一块被阳光吻过的绿绸缎,棚架间垂下的青果在风里轻晃,远处甘田镇夏福村的顾式茶园则铺成层层叠叠的碧色梯田,茶农的斗笠在梯田间移动,像撒在绿绒上的星子。这是乐业大地最朴素的褶皱,藏着农耕文明的千年密码。
而目光越过山间的薄雾,那道横亘天际的蓝,便是红水河了。
它不像印象中江河的奔涌,在龙滩库区的臂弯里,它是静的。30平方公里的龙盘天池如一块被群山托举的蓝宝石,50米深的碧水之下,沉睡着旧时光的故事,水面之上,喀斯特峰丛如千军万马列阵,峰尖刺破云层的模样,竟与脚下草王山的轮廓遥遥呼应。对岸贵州的山峦在雾中若隐若现,红水河便成了黔桂两地的天然纽带,水面上偶有白色的电动观光艇划过,像笔尖在蓝纸上轻轻一点,惊起的水鸟掠过木棉花观赏带,翅尖扫过花瓣坠落的弧线。
风突然转向,带来红水河的气息——那是Ⅱ类水质特有的清冽,混着雅长乡尾沟村码头的木头香。去年“三月三”,布依族人的独木舟曾在水面划出银链,祭典的歌声顺着河谷飘向山外;此刻或许有桨板爱好者正在训练,他们的身影与远处的垂钓平台构成动静相济的画面,生态垂钓区的浮标在水面排成虚线,像给这条河系上了珍珠项链。
木姜子
最动人的,是山与水的对话。草王山的沉默里,藏着岩石亿万年的坚守;红水河的静谧中,跃动着新时代的脉搏。远处的电动冲浪板训练基地正泛着微光,那是广西水上文体旅装备发展的星火;岸边的壮族村落炊烟袅袅,老人坐在木棉树下编渔网,渔网的纹路与运动员的桨叶轨迹,在阳光下巧合地重叠。
暮色漫上来时,对岸雅长乡的灯光次第亮起。龙盘天池的“夜游”项目刚启动,环保灯光在水面织出光晕,布依民歌的旋律顺着河谷漫过来,与草王山的松涛和鸣。我忽然懂得,这震撼从不只来自山河的辽阔——当猕猴桃的甜、茶香的醇、河水的清、歌声的暖在风中交融,当黔桂交界的土地上,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正共同书写“生态共富”的答卷,这份震撼,早已刻进每个乐业人的心跳里。
风又起,草王山的剪影渐浓,红水河的波光却更亮了。那道横亘天地的蓝,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两岸人民用生态与智慧,写给时代的诗。(乐业法院驻乐业县逻沙乡逻瓦村第一书记罗伊明、乐业逻沙乡党委宣传委员周应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