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房中,胎膜早破(俗称“破水”)是常见的产科急症,指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这一现象可能引发早产、感染等风险,但通过科学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一、胎膜早破的识别与紧急处理
典型症状:孕妇突然感到阴道有淡黄色或透明液体流出,可能混有胎脂或胎粪,流液量可多可少,与体位变动相关。若液体有异味或呈黄绿色,可能提示感染或胎儿窘迫。
紧急处理:
1.立即平卧:孕妇需平躺,臀部垫高,减少羊水流出速度,避免脐带脱垂(脐带脱垂8分钟可能致胎儿死亡)。
2.联系医院:拨打急救电话或由家属护送至医院,途中保持平卧姿势,避免剧烈活动。
3.避免感染:勿清洗阴道或使用卫生棉条,仅可垫无菌卫生巾,防止逆行感染。
二、产房内护理的核心要点
1.体位管理:预防脐带脱垂与羊水流失
臀高位卧床:孕妇需保持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5-30厘米,减少羊水流出,降低子宫对胎盘的压迫。
禁忌动作:避免站立、行走或突然改变体位,防止脐带脱垂。若胎先露未衔接(如臀位、横位),需严格限制活动。
2.感染预防:多维度阻断感染链
外阴清洁:每日用碘伏溶液冲洗外阴2-3次,排便后由前向后清洁,避免污染会阴部。
抗生素使用:破膜超过12小时或足月胎膜早破者,需遵医嘱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预防绒毛膜羊膜炎。
减少干预: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或肛诊,降低细菌侵入风险。
3.胎儿监护:动态评估宫内状况
胎心监测:持续电子胎心监护,观察胎心率变化。若胎心率>160次分或<110次分,提示胎儿窘迫,需紧急干预。
超声检查:定期评估羊水量,若羊水指数<5cm(羊水过少),需警惕胎儿肢体粘连或肺发育不良。
宫缩观察:记录宫缩频率及强度,警惕胎盘早剥或早产临产。
4.并发症应对:针对不同孕周的决策
足月胎膜早破(≥37周):24小时内未临产者,建议积极引产(如缩宫素静脉滴注),降低感染风险。
未足月胎膜早破(<37周):
24-34周:保胎治疗为主,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同时使用硫酸镁保护胎儿神经。
<24周:因新生儿存活率极低,多建议终止妊娠,但需尊重家属意愿。
三、心理支持与家属协作
1.情绪安抚:胎膜早破常引发焦虑,医护人员需通过语言沟通、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缓解孕妇紧张情绪。
2.家属参与:指导家属协助孕妇翻身、更换卫生巾,并记录羊水流出量及性状,为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3.信息透明:向家属解释病情及处理方案,确保知情同意,增强治疗依从性。
胎膜早破虽为急症,但通过体位管理、感染预防、胎儿监护及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可有效保障母婴安全。准妈妈需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感染等高危因素;家属应掌握紧急处理原则,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记住:及时识别、科学应对、信任专业,是应对胎膜早破的三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