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进入立秋,气候节律开始偏向收敛,昼夜温差拉大,空气由湿转干。
对肺脏来说,这不是普通的气候变化,而是功能节律调整的重要转折点。
立秋之后, 肺的自我修复能力上升,免疫调节机制逐步强化,是一年当中调理肺功能的关键窗口。
这一阶段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提升肺泡通透性、稳定气道反应性、改善呼吸相关神经通路。
如果忽视掉了,反倒容易被外感刺激破坏基础防御,轻则咳嗽反复,重则诱发气道炎症和慢性肺病的激活。
肺脏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唯一暴露在外界空气中的实质性器官。
每一次呼吸,空气中夹带的微尘、颗粒物、过敏原、病原体都会直接接触气道上皮。
这些物质如果被及时清除,对健康影响不大,但如果肺的排异机制减弱, 或者纤毛清除功能紊乱,就会造成持续低度刺激,触发免疫过敏反应或炎性因子升高。
而这些变化很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明显咳嗽或者胸闷,可能只是夜间轻微干咳、晨起咽部干涩、活动后气短,却容易被忽视。
在立秋这种气候由热转凉、湿变干的过渡阶段,肺脏所受的环境压力最大。
干燥会降低气道黏膜湿润程度,使纤毛摆动减缓,清除能力下降;早晚温差大则会刺激血管收缩,引发局部充血反应;
而空气中粉尘含量在秋季往往呈上升趋势,更容易引起过敏人群气道高反应。
就这一点来看,单靠传统的“润肺食疗”思路并不能解决问题。
饮食只是其中一环, 更重要的是从呼吸行为、环境控制、神经调节三个层面去重构肺脏的功能节律。
呼吸方式的干预,在大多数人意识中被严重低估。
正常的深长呼吸本身就是一种肺功能训练, 但长期处在紧张、急促、表浅呼吸状态下的人,肺泡扩张能力下降,气体交换面积减小,甚至会形成慢性低氧状态。
每天进行10分钟腹式呼吸训练,持续4周后,参与者的肺活量平均上升了7.2%,最大通气量提升9.5%。这组数据在临床上是具有明确意义的,
因为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提升意味着气道开放度增强、肺泡回缩能力改善、呼吸肌协调性增强。
这种改善不是药物给的,是靠自主神经对横膈膜的调控实现的。
再说环境暴露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吸烟、空气质量看起来不错,肺就没负担。但实际上, 室内污染物才是肺部慢性刺激的重要来源之一。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霉菌孢子、灰尘颗粒、厨房油烟、清洁剂残留,这些物质在密闭空间内浓度可高达室外10倍,长期暴露即便浓度不高,也足以造成气道慢性刺激。
一项发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研究指出,常年暴露于高挥发性有机物环境中的非吸烟人群,其小气道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肺功能参数中FEF25–75值下降15%以上。
这类损伤是逐步累积的,等临床出现哮喘样表现时,往往已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改变。
饮食方面,不该再局限于所谓“润肺”食材的堆砌,比如银耳、雪梨、枇杷这些。
它们的作用多是针对黏膜滋润和短期舒缓,而肺脏真正需要的,是能参与免疫调节、抗氧化、防止气道重塑的功能性营养素。
维生素A、D、E是肺组织修复的关键因子,特别是维生素D在调节免疫反应、减少气道高反应方面有明确机制。
2021年《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一项RCT研究显示,
补充维生素D能显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急性加重风险,且对气道炎症因子如IL-6、TNF-α有下调作用。
此外, Omega-3脂肪酸在降低气道慢性炎症方面同样有效,能干预前列腺素和白三烯通路,对哮喘、过敏性咳嗽人群尤为重要。
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在疾病防控上也不能忽视。 长期压力状态会激活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持续收缩,气道通畅度下降,呼吸节律变乱。
很多人以为焦虑只影响情绪,其实肺脏是极容易受到神经系统反馈影响的器官之一。
研究显示, 在焦虑障碍和慢性咳嗽共病人群中,支气管高反应性明显高于单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这说明,管理肺功能不只是调整结构性问题,更要调节大脑对呼吸行为的控制信号。
慢性应激状态下,呼吸节律紊乱会进一步削弱肺泡气体交换效率,形成低氧状态,反过来加重焦虑,形成闭环。
立秋这段时间内调养肺脏,并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吃什么、喝什么,而是集中在怎么呼吸、呼吸的环境、呼吸系统的神经支配状态。
把这三件事做到位,比单纯靠食疗补品更有效。更关键的一点是,很多看似正常的肺功能,其实已经处于代偿状态,
比如轻度气促、晨起咳、睡眠时憋气、活动后乏力,这些不是老化,是提示肺脏容量不足、气体交换差、通气配比紊乱。
立秋这个时点正好是个修复窗口,温差还没极端,过敏原还未达到峰值,适合进行节律训练。
有人可能会问,那既然秋季是调肺的窗口,能不能通过物理手段,比如肺部锻炼仪、正压呼吸设备来加速肺功能改善?其实这些设备并非人人适合。
大多数人在没有明确肺部基础病时, 使用强制性肺部训练设备反而可能打破自身调节节律。
更合理的方式是利用自然的调息、低强度耐力运动、间歇性冷暖交替训练来恢复肺部神经反射调节能力。
比如早晨户外散步结合鼻吸腹呼、热水浴后冷毛巾擦拭背部、定时开窗通风而非持续空调,这些操作对调节肺脏节律比机械干预更自然、效果更稳定。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孙喜文,戴旭东,石于波,等.室内环境污染、神经精神等因素与肺癌关系的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02,(0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