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十四节气
节气
夏意犹未尽 忽觉秋已来
{
08.07
}
立秋(公历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后,天气逐渐由炎热转向凉爽,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中医认为,顺应节气变化进行养生,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以下为您带来立秋时节的中医科普。
立秋时节的气候特点与人体变化
立秋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此时昼夜温差开始增大,早晚凉意渐浓,中午时分仍较为炎热,形成“秋老虎”的天气特点。
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开始收敛。此时,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等都处于一个过渡阶段。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气相应,立秋后肺的功能相对活跃,而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津耗液,导致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裂等症状。同时,人体的脾胃功能在经历夏季的消耗后,也相对较弱,消化吸收能力有所下降。
立秋养生原则
一、养肺润燥
1. 饮食调养: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蜂蜜等。可将百合、银耳与粳米一起煮粥,或用雪梨炖冰糖,既能滋阴润肺,又美味可口。
2.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秋季万物凋零,容易引发人的悲秋情绪,此时应注意调节情志,可通过听音乐、看书、散步等方式舒缓情绪,使肺气得以宣畅。
3. 起居护理: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4.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这些运动有助于增强肺功能,促进气血流通,但要注意运动时间宜选择在早晚较为凉爽的时候。
二、健脾益胃
1. 饮食调理:立秋后,脾胃功能较弱,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薏米、南瓜等。
2. 腹部保暖: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可适当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时可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寒引起脾胃不适。
3. 饮食规律: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立秋时节的常见疾病预防
1.呼吸道疾病
秋季气候干燥,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如咳嗽、哮喘等。要注意养肺润燥,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如花粉、灰尘、烟雾等。如果有呼吸道疾病史,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
2.胃肠道疾病
立秋后,脾胃功能较弱,容易出现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少吃生冷油腻食物。如果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饮食,必要时就医治疗。
总之,立秋时节养生要顺应节气变化,注重养肺润燥、健脾益胃,同时做好疾病预防。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调节,保持身体健康,平稳度过秋季。希望大家能在立秋这个节气里,遵循中医养生之道,收获健康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