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路过西安脑康心理咨询中心候诊区时,看着王老师刚送走一位眼眶红红的姑娘,又马不停蹄接起咨询电话,我忍不住凑过去搭话。“您天天听人说烦心事,就不觉得累吗?”我问得直白,王老师正拧瓶盖的手顿了顿,笑着说:“你以为我是在当情绪解读者?其实啊,我更像个同行者。”
她这话像颗小石子,在我心里荡开圈儿。以前总觉得心理咨询师该像侦探,一眼看穿你藏在“我没事”背后的委屈;又该像军师,三两下给你列好“搞定焦虑三步走”。直到王老师慢悠悠补了句:“来访者要的从不是你真懂我,而是你愿意陪我慢慢说。”
想起有一次见王老师的场景。有位患者攥着衣角坐了十分钟,连“我最近总失眠”都憋得磕磕绊绊。她没追问,反而指着窗台上的多肉:“你看这盆花儿,前阵子蔫得快掉叶,我把它挪到散光处,浇了点淘米水,居然缓过来了。”那位患者顺着她的话聊起养花,聊着聊着,那些堵在喉咙口的“工作压力大”“和家人吵架”,就像松了土的种子,自己冒了出来。
后来才发现,王老师的咨询室里藏着好多“不按套路出牌”。有次中学生小宇气冲冲说“我爸妈根本不懂我”,她没讲“父母都是为你好”的大道理,反而从抽屉里翻出副跳棋:“来,你当爸,我当你,咱演演昨晚吵架的场景。”小宇起初别扭,下着下着突然笑了:“原来我那天摔门时,声音真的像要拆家啊。”
这让我想起朋友曾吐槽的“无效咨询”:咨询师拿着笔记本边记边说“你这是典型的原生家庭问题”,听得她只想逃跑。王老师却说:“给情绪贴标签最容易,但人哪是标签能概括的?就像你不能说这朵玫瑰开得太红是缺点,它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绽放而已。”
有回我问她,会不会被来访者的负面情绪“传染”。她指了指墙上的时钟:“你看秒针一圈圈转,从不会因为谁盯着它就停。情绪也一样,你不抗拒它,它自然会流走。”
现在终于醍醐灌顶,好的心理咨询从不是“你有病,我有药”的速战速决。它更像两个人坐在月光下,你愿意说,我愿意听,那些曾被当成“问题”的情绪,在真诚的陪伴里慢慢舒展,最后发现:原来我不是孤单一人,原来我值得被好好对待。
就像王老师说的:“稳定、真诚、能‘在一起’,这三个词听着简单,却是给来访者最珍贵的礼物——毕竟,能让人卸下防备的,从来不是多么高明的解读,而是‘我在这儿,我懂你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