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社会节奏加快的当下,白天忙于工作的职场年轻人开始着手夜晚健身。这种被称为“夜健”的活动,正悄然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
夜幕降临,不管是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地进行器械训练或是在运动场上活力四射地奔跑跳跃,还是漫步步行街或是自在地骑行,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夜健”成为保持健康体魄、塑造良好形象的有效路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
这样的热潮反映了年轻人主动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运动积极性越来越高,值得肯定。当“健康期盼”与“时间稀缺”碰撞,“夜健”无疑是主动健康的方法之一。
然而,提到“夜健”,难免有人会犯嘀咕:太晚健身会不会影响睡觉?夜里黑乎乎的、视野不好,室外运动会不会受伤?这些考虑其实很有必要,也是“夜健”需要关注的问题。让年轻人“夜健”更科学、更安全,需要多方齐心协力,在体医融合理念引导下,从多个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消除“夜健”影响休息的顾虑,需要加强知识科普,帮助健身者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健康促进应当尊重科学规律,“夜健”并非“越晚越努力、时间越久越有效”。否则,不仅会挤占正常休息时间,还容易给健康“开倒车”,这与健康期望背道而驰。因此,要加大科学“夜健”知识普及力度,通过短视频等形式科普运动强度、时长、热身拉伸等要点,引导年轻人科学、健康地进行运动。
解决夜间视野差易受伤的问题,需要外部环境给予支持。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地方已经行动起来,为“夜健”人群提供更多的场地和设备支持。例如,有的地方推出24小时自助健身房,有的地方引导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延时开放、鼓励商业健身场所延长营业时间,加大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夜间体育健身项目供给。
体医融合可以解决“夜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一些人存在盲目跟风问题,导致“练了没效果”,而体医融合能让“夜健”更精准。例如,有的职场人士“夜健”是为了缓解久坐疲劳、减肥减脂等,可结合有氧训练和核心训练,设计避免过度消耗的30分钟高效燃脂课程;有的产后妈妈“夜健”是为了盆底肌修复以及塑形,可由妇科医生或产后康复教练共同设计低强度产后康复操。另外,年轻人还可以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运动时长等数据,精准把握运动与睡眠的平衡,时刻关注运动安全性和方案科学性。
直面健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