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堪称女性身体健康的“风向标”,与女性的身心状态、生活品质紧密相连。然而,有些女性会遇到月经刚结束不久又出血的困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需明确,并非所有阴道出血都源于正常月经。如果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或出现非经期出血等情况,可能暗示着健康问题。
异常子宫出血知多少
异常子宫出血,简单来讲,就是出血时间不在正常月经周期内,或者月经的量、周期、持续时间出现异常。具体表现有:月经周期紊乱,时而提前、时而延后,经量变多或变少,非经期出血,像月经干净后再次出血,或者同房后出血。在中医领域,“崩”指的是出血来势凶猛、量多,如同“山崩”;“漏”则是出血量少且持续不断,好似“漏水”,二者常相互转化,统称为“崩漏”。
什么情况会导致异常出血
01
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通常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后,部分人因激素水平在短时间内波动,致使少量子宫内膜脱落,引发出血。这种出血大多持续2 - 3天便自行停止。仔细观察会发现,排卵期出血与经期出血有所不同,其质地黏稠,常伴有少量血丝,量不多,一般无需担忧。但若出血超过5天且量较多,就应及时就医检查。
02
避孕引发的出血
避孕药中含有大量人工孕激素,服用后身体会感知到足够的孕激素。然而,若停止服药、药片质量不佳或个人体质特殊,体内孕激素水平会急剧下降,子宫内膜失去孕激素支撑而脱落,进而导致出血。此外,使用节育环避孕的女性也需留意,节育环可能刺激子宫内膜,造成损伤,引发出血。
03
疾病导致的出血
某些疾病也会导致非经期出血,例如子宫内膜息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子宫内膜息肉是女性常见的导致非经期出血的原因之一,有时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尽,有时则是在月经结束后,早晚偶尔出现少量出血。
中医视角下的崩漏
中医认为,月经是否正常与气血、脏腑功能息息相关。常见的病因有:血热,体内有“火”,如长期食用辛辣食物、熬夜、脾气暴躁等,热邪会使血液不受控制,导致出血量多、颜色鲜红,还可能伴有口干、便秘等症状;气虚,尤其是脾气虚,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等会损伤脾气,脾如同“守门人”,气虚则“门”不固,血液外溢,表现为出血量多但颜色淡、质地稀,人易疲倦、乏力;血瘀,经血在子宫内瘀滞,如经期受凉、情绪波动大等,瘀血阻碍新血运行,导致出血时多时少、有血块,小腹疼痛,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肝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肝主藏血,过度劳累、体质虚弱会导致肝肾亏虚,经血失于调控,出现经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还伴有腰酸、头晕、耳鸣等症状。
日常调理与注意事项
✿ 出血期间避免游泳和剧烈运动,待身体恢复后,可适当进行瑜伽、慢跑等舒缓运动。
✿ 饮食方面,远离辛辣刺激和过于油腻的食物。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阴部清洁,出血期间禁止盆浴、坐浴和性生活,以防感染。
✿ 勤换内裤,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或化纤材质的内裤。
✿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 若出现反复出血、出血量多导致头晕乏力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