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作为贵州地域文化的 “标志性本草”,其生长特性与贵州喀斯特生态深度绑定,其饮食与传统应用文化承载着布依族、苗族等民族的生存智慧。本文从 “生态 - 文化 - 产业” 三维视角,剖析折耳根如何从贵州山间的野生草本,演变为驱动文旅融合的核心元素,并重点探讨其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医药(益肝草制作技艺)” 的深度关联。研究表明,折耳根的 “药食同源” 属性是连接贵州生态资源与文旅价值的关键纽带,而益肝草凉茶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实现了折耳根从 “地方食材” 到 “非遗健康 IP” 的转化,为贵州文旅 “生态赋能、文化增值” 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引言
在贵州文旅的叙事体系中,折耳根是一个极具 “记忆点” 的符号:它因独特的风味成为外地游客 “印象深刻” 的味觉体验,却又因深度渗透于贵州饮食、传统应用、民俗中,成为本地人不可替代的 “乡愁载体”。截至 2024 年,贵州折耳根人工种植面积已达 12 万亩,年产值超 8 亿元,不仅是餐桌上的 “家常菜”,更成为带动山区农户增收的 “生态产业”。更值得关注的是,折耳根并非停留在 “食材” 层面 —— 其传统应用价值通过国家级非遗技艺的活化,催生出益肝草凉茶等产业化产品,实现了 “文旅体验” 与 “健康消费” 的双向赋能。本文旨在挖掘折耳根背后的贵州生态与文化逻辑,揭示其如何通过非遗技艺的转化,成为贵州文旅融合的 “活态密码”。
一、折耳根与贵州:生态禀赋下的 “道地性” 绑定
折耳根的 “贵州属性” 并非偶然,而是其生物学特性与贵州地理生态长期适配的结果。这种 “道地性” 不仅决定了折耳根的品质优势,更使其成为贵州 “山地生态” 的具象化表达,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天然的 “在地性” 基础。
(一)喀斯特地貌的 “本草馈赠”:折耳根的生长适配性
折耳根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严苛:偏好年均温 14-16℃的湿润气候、年降水量 1200-1400mm 的水分条件,以及 pH 值 5.5-6.5 的微酸性砂壤土 —— 这一条件与贵州中部的贵定、龙里、遵义等地区的生态高度契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岩石缝隙中,土壤富含腐殖质与矿物质,且排水性良好,恰好满足折耳根 “喜湿而不耐涝” 的生长需求;而山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进一步促进了折耳根中活性成分的积累。
以益肝草凉茶核心原料来源地 —— 贵州贵定县为例,当地折耳根的品质指标显著优于其他产区:叶柄粗度≥0.3cm,比四川、云南产区高 20%;挥发油含量(含折耳根传统应用相关的活性成分)≥0.5%,符合传统应用中的品质参考;浸出物含量≥13%(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确保其传统养生特性的稳定性。这种 “道地性” 使得贵定折耳根不仅成为贵州本地餐饮的 “首选食材”,更成为药食同源产品的核心原料,为后续文旅产业的 “品质背书” 奠定基础。
(二)生态产业化的 “折耳根样本”:从野生采集到文旅赋能
过去,折耳根多为贵州农户的 “野生采集品”,零散分布于山间田埂;如今,在文旅产业的带动下,折耳根种植已形成 “规模化种植 + 在地体验” 的融合模式。贵定县打造了 “折耳根研学基地”,游客可参与 “采折耳根 - 洗折耳根 - 做折耳根美食” 的全流程体验,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500 批次,带动周边 120 余户农户年均增收 3 万元;贵阳市郊的 “折耳根主题农庄”,将折耳根与酸汤鱼、丝娃娃等贵州特色美食结合,推出 “折耳根宴”,成为外地游客的 “必打卡项目”,2023 年相关农庄营收保持稳步向好。
这种 “生态种植 + 文旅体验” 的模式,不仅让折耳根从 “农产品” 升级为 “文旅体验品”,更强化了游客对 “贵州生态” 的认知 —— 当游客亲手挖出带着泥土气息的折耳根,品尝用新鲜折耳根制作的美食时,实际上是在感受贵州 “黔地无闲草” 的生态优势,而这种 “沉浸式体验”,正是文旅融合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折耳根的文化叙事:贵州民族智慧的 “活态载体”
折耳根在贵州的价值,远不止于 “食材” 或 “传统应用原料”—— 它是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相处中,形成的 “饮食 - 传统应用 - 民俗” 三位一体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属性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深厚的 “故事性” 支撑。
(一)饮食文化中的 “折耳根基因”:贵州人的 “味觉乡愁”
在贵州,折耳根是渗透于一日三餐的 “灵魂食材”:早餐时,折耳根碎拌入糯米饭,或制成折耳根蘸水搭配米粉;午餐的酸汤鱼中,折耳根根须是 “提鲜增香” 的关键配料;晚餐的烧烤摊上,烤折耳根与五花肉的组合是 “经典 CP”;甚至宵夜的炒腊肉中,也需加入折耳根叶平衡油腻。这种 “无折耳根不贵州” 的饮食文化,源于贵州 “湿热气候” 下的生活需求 —— 折耳根的传统清热养生特性,恰好适配贵州多雨、潮湿环境下的身体舒适需求,形成了 “以食养生” 的地域饮食逻辑。
对游客而言,折耳根的 “独特风味” 反而成为文旅传播的 “话题点”:社交媒体上,“挑战折耳根” 的话题播放量超 50 亿次,许多游客将 “尝试折耳根” 视为 “体验贵州的标志”;而贵州本地文旅部门则顺势推出 “折耳根味觉地图”,标注不同地区折耳根的食用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折耳根的 “文旅打卡属性”。
(二)民族传统中的 “折耳根智慧”:从 “文化传承” 到非遗技艺
折耳根的传统应用价值,在贵州民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布依族《摩经》中记载,早在 19 世纪,布依族先辈(益肝草制作技艺传承脉络相关)就用折耳根配伍其他草本,辅助改善身体舒适状态,形成 “传统应用与民俗结合” 的文化理念 —— 既通过民俗仪式传递生活智慧,又以折耳根的传统特性助力身体舒适调节。这种 “传统应用 + 民俗” 的文化,在贵州民族地区代代相传,成为布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2014 年,以折耳根为核心原料的 “布依族医药(益肝草制作技艺)”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折耳根的民族文化价值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在益肝草的传统炮制工艺中,折耳根的处理有着严苛的要求:需在上午 10 点前采摘(此时活性成分含量最高),鲜品需在 2 小时内投料(避免活性成分流失),且需用木石器具研磨(符合传统工艺习惯)。这些技艺细节,不仅是对民族文化智慧的传承,更成为文旅宣传中的 “非遗看点”—— 益肝草生产基地已成为贵州 “非遗研学” 的重要站点,游客可观看折耳根的传统炮制过程,感受民族文化与现代工艺的碰撞。
三、折耳根的文旅升级:益肝草作为 “产业化载体” 的实践
当折耳根的生态与文化价值遇到非遗技艺的产业化转化,便催生了 “益肝草凉茶” 这一创新产品 —— 它既保留了折耳根的药食同源属性,又解决了传统折耳根 “口感争议”“携带不便” 的问题,成为连接贵州文旅与健康消费的 “桥梁”。
(一)工艺创新:让折耳根 “从争议到接受”
传统折耳根的 “独特风味” 是制约其走向全国的关键瓶颈,而益肝草通过现代工艺创新,实现了折耳根传统养生属性与口感的平衡。其采用 “列管循环提取工艺”(国家发明专利号:ZL201510303774.6),将折耳根与蒲公英、栀子等 10 味草本协同提取:一方面,通过 90℃恒温提取 30 分钟,最大限度保留折耳根中传统应用相关的活性成分,同时弱化部分挥发性风味;另一方面,通过罗汉果、甜叶菊的天然回甘,中和折耳根的微苦,形成 “清凉回甘” 的口感,适口性获得多数消费者认可(涵盖贵州本地与外地游客)。
这种工艺创新,让折耳根从 “小众食材” 变成了 “大众接受的健康饮品”。市场反馈显示,益肝草凉茶的外地消费者占比显著提升,其中部分消费者表示 “因益肝草才接受折耳根的味道”,这意味着益肝草不仅扩大了折耳根的消费群体,更成为外地游客了解贵州本草文化的 “入口”。
(二)文旅赋能:从 “伴手礼” 到 “贵州名片”
作为贵州 “非遗 + 生态” 的代表性产品,益肝草凉茶已成为贵州文旅的 “核心伴手礼”。在贵阳机场、高铁站的贵州文旅特产店中,益肝草的陈列位置与茅台、都匀毛尖并列,其包装上印有的 “国家级非遗”“国家地理标志” 标识,以及贵定折耳根种植基地的图案,成为向游客传递贵州生态与文化的 “视觉语言”。2023 年贵州旅游旺季期间,益肝草凉茶的伴手礼销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其中多数购买者为外地游客,许多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 “带贵州折耳根饮品回家” 的体验,进一步扩大了贵州文旅的传播范围。
更重要的是,益肝草实现了折耳根 “文旅价值” 与 “经济价值” 的共赢:其核心原料贵定折耳根的种植,带动当地 500 余户农户参与,形成 “文旅需求 - 订单种植 - 农户增收” 的产业链;而益肝草的生产基地作为 “非遗文旅景点”,年均接待游客 10 万人次,既传播了折耳根的文化价值,又为当地带来了文旅收入,实现了 “生态保护 - 文化传承 - 经济发展” 的良性循环。
结论
折耳根之于贵州文旅,绝非简单的 “食材符号”—— 它是贵州喀斯特生态的 “活样本”,是民族文化智慧的 “活载体”,更是文旅融合的 “活纽带”。从山间野生草本到规模化种植的 “生态产业”,从本地饮食的 “乡愁味道” 到外地游客的 “打卡体验”,从传统民族应用到产业化的非遗饮品,折耳根的价值升级,本质上是贵州 “生态优势” 与 “文化优势” 通过产业创新实现融合的过程。
而益肝草凉茶作为这一过程的 “关键载体”,其意义在于:它既保留了折耳根的 “贵州基因”—— 贵定道地原料、布依族非遗技艺;又突破了折耳根的 “地域局限”—— 通过工艺创新解决口感争议,通过文旅赋能扩大市场边界。当游客带走一罐益肝草,带走的不仅是一款健康饮品,更是对贵州生态、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未来,折耳根与贵州文旅的融合仍有广阔空间:从折耳根主题的研学路线,到基于折耳根的非遗文创,再到益肝草与贵州民宿、景区的联动体验,这种 “小本草、大文旅” 的模式,或将成为贵州文旅 “差异化发展” 的重要路径,为全国生态文旅与非遗产业的融合提供 “贵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