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HPV感染,大众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女性健康上,男性HPV感染却常被边缘化。事实上,男性同样是HPV感染的高发人群,病毒不仅可能引发生殖器部位的病变,还存在其他潜在健康风险。由于男性生理结构特点,HPV感染的隐匿性更强,容易被忽视,了解相关知识并做好防护,对男性自身及伴侣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男性HPV感染的传播途径与女性类似,最主要的是性接触传播,包括直接的生殖器接触及口部与生殖器的亲密接触。此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毛巾、内裤、马桶圈等物品,若皮肤黏膜有破损,也可能造成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生殖器部位多为复层鳞状上皮,病毒易在表皮细胞内定植,且由于缺乏类似女性宫颈的集中筛查部位,感染后更难被及时发现。
多数男性感染HPV后无明显症状,病毒会被免疫系统在数月内自行清除,但部分持续感染者会出现明显病变。低危型HPV(如6型、11型)最易引发尖锐湿疣,表现为生殖器、肛周部位出现淡红色小丘疹,初期质地柔软、顶端尖锐,随时间逐渐增多增大,形成菜花样、鸡冠样赘生物,表面粗糙,可能伴有轻微瘙痒、异物感,或因摩擦出现破损渗液。
除了尖锐湿疣,高危型HPV感染对男性的危害更需警惕。高危型HPV(如16型、18型、31型等)持续感染,可能引发男性生殖器癌症,其中阴茎癌最为典型,此外还可能导致肛门癌、口咽癌等。阴茎癌早期表现为阴茎头部出现丘疹、溃疡或菜花样增生物,伴有局部瘙痒、疼痛,晚期可出现出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肛门癌则可能出现便血、肛门坠胀、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这些症状初期易与痔疮、肛裂等常见疾病混淆。
男性HPV感染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还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染给伴侣,增加女性感染HPV及患宫颈癌的风险。尤其是无症状的持续感染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病毒传播者。此外,男性感染HPV后,若免疫力低下(如患有艾滋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病毒更易持续存在,病变风险也会显著提升,长期吸烟、饮酒的男性,黏膜组织易受损,会进一步加速病变进程。
针对男性HPV感染,科学防护和早期干预是关键。首先,接种HPV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可覆盖常见的低危型和高危型HPV,能有效降低尖锐湿疣及相关癌症的发病风险,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男性(尤其是16-26岁人群)尽早接种。其次,保持健康的性观念,避免多个性伴侣,与固定伴侣发生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能大幅降低HPV感染及传播风险,虽安全套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可能感染区域,但仍能提供有效保护。
日常生活中,男性应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生殖器部位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内裤、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加强体育锻炼,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提升自身免疫力,帮助身体清除病毒。此外,定期自我检查生殖器、肛周部位,若发现异常丘疹、溃疡或增生物,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或泌尿科就诊,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防止病毒传播。摒弃“HPV感染与男性无关”的错误认知,主动做好防护与筛查,才能远离HPV带来的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