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绵竹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决定
创始人
2025-08-27 21:06:19
0

中共绵竹市委

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决定

中共绵竹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德阳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坚定推进文化和旅游

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强做大文化和旅游业作出系统部署,对于推动四川从文旅大省向文旅强省转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德阳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际旅游城市”“怎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等重大问题,为德阳文旅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跃升注入新的澎湃动能。全市上下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德阳市委决策部署,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耕文旅沃土,整合资源、创新业态、塑造品牌、提升服务,让千年文脉与灵秀山水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绵竹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德阳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要求,坚定实施文旅争先发展战略,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维,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构建以年文化、酒文化、浅山度假为核心,特色镇(街道)竞相发展的“3+N”文旅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彰显人民性、体现时代感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绵竹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总目标是:

到2027年,全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具有绵竹特色和优势的文旅融合新业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分别达到20亿元、160亿元左右,全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到2030年,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文旅产业对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持续擦亮

“美酒名城·画境绵竹”金字招牌

(一)彰显动静相宜年文化。

深挖绵竹年文化精髓,多形式、多举措彰显静中寓动的年画、动中有静的年俗、动静交融的年趣,让动静相宜成为绵竹年文化最鲜明的标识。强化绵竹年文化的时代表达,推进年文化创新转化,加强年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研究阐释,鼓励在公共空间装饰、数字艺术、时尚设计、生活用品等领域创新应用。打响年文化品牌,构建以年画、年俗、年趣等为标识的推介体系,营造“到了绵竹就是年”的文旅风尚和消费潮流。打造绵竹年文化IP,持续开展年俗、年趣演绎,创新开展非遗技艺展示、年画实景展演,推动绵竹年文化与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跨界合作,把绵竹年画节办成代表中华民俗、巴蜀文化的精品节庆活动,力求出新出彩,拓展绵竹年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二)彰显古今相融酒文化

大力弘扬千年名酒文化,从遗迹遗产、诗词歌赋、典籍文献、传说故事中深入挖掘绵竹酒历史文化底蕴,编撰“绵竹酒”文化系列丛书,举办美酒封藏节、诗酒文化节等活动,将绵竹打造为历史韵味浓、产区特色足的酒文化圣地。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将古老酿造技艺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建设酒文化博物馆、体验馆、酒庄,支持开展“白酒+”演绎体验活动,持续创新酒文化表达方式。拓展绵竹美酒影响力,申办中国国际美酒博览会,支持酒企以“绵竹产区”名义抱团参加专业展会与国际国内酒类赛事,鼓励酒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建设全国优势白酒产区,让绵竹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白酒的重要窗口。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充分展示“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的美酒形象和“离雪山圣水最近的中国名酒产区”标识,进一步提升“中国美酒名城”影响力。

(三)彰显情景相生好风光

(四)优化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以玫瑰谷、茶仙谷、云溪谷、麓棠温泉、九龙滑翔基地、半山森林步道等沿山旅游资源为依托,规划建设龙门浅山旅游度假区,以其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引领全市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构建“一区引领,全域共建”联动空间格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做优“人文绵竹”历史文化游、“山水绵竹”自然生态游、“惬意绵竹”休闲度假游、“活力绵竹”运动康体游、“非遗绵竹”研学体验游,形成“五线并举、四季全时”立体产品矩阵。深化绵竹文旅品牌、文旅名片推广,更新文旅标识,办好文旅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文旅展会,策划各类主题打卡活动,联动头部媒体平台和网红达人打造传播热点,建强“多点发力,破圈出彩”文旅营销体系。

发展具有绵竹特色的

文旅产业

(五)保护利用特色传统文化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完善绵竹木版年画、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九顶山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推进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川师大等共建工作站、工作室,推动剑南春与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合作,推进“遗址+科技+非遗”展陈创新。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大力弘扬年画文化、名酒文化、南轩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强化天益老号、绵竹古城墙、南轩祠、祥符寺、吉祥寺等重要文物古迹、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推动民主巷、天益老号—诸葛双忠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护,深化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工作,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利用。实施“文化活化故事化”计划,用好张栻、杨锐等历史名人资源,通过主题展陈、情景再现、数字演绎等方式讲好绵竹“千年古城”的历史故事。深入挖掘“三线建设”文化内涵,针对性保护利用东方汽轮机厂旧址,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动汉旺地震遗址申报国省级工业遗产。

(六)建设年文化体验旅游胜地

拓展年文化旅游深度广度,统筹推进孝德镇年画村、年俗村连片发展,打造年文化产业园,建成滨水景观带,建好月季大道延伸线、射水河互通桥梁和观光绿道,形成融合年画、年俗、年趣的年文化旅游核心区。丰富年文化旅游业态,汇聚全国年画文化资源,高标准建设中国年文化博物馆,改建提升非遗产业展示馆、文创市集,实施乡遇画里片区风貌提升,打造年画非遗主题街区,鼓励开发“年画+”系列产品,建设“一房一故事、一院一年画”的主题民宿群落,推出年文化主题餐饮,构建“博物馆+文化群落+市场化运营”格局,让文博从静态展示空间转化为动态消费引擎。提升年文化研学体验,建设非遗研学中心,制定标准化年画研学课程体系,鼓励研学基地拓展功能、丰富活动,打造年画非遗人才培训和青少年研学教育基地。

(七)推动酒文旅融合发展

造绵竹酒旅地标,提档升级剑南老街,联动“天益老号”窖池群建设集酒文化体验、品牌展示、娱乐消费于一体的特色历史街区,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丰富“酒香探秘”旅游产品供给,支持酒企完善文旅设施,鼓励研发年轻化、潮流化白酒产品与“白酒+”主题的创意餐品、饮品和文创产品,大力发展白酒工业旅游。构建酒旅消费新场景,推进九龙镇棚花酒村、什地镇农酒旅融合示范区、富新镇杜甫诗酒文化博览园建设,提升剑南春、东圣、杜甫等特色酒庄品质,融入沉浸式酒旅体验、数字化酒文化展示,打造最美川西酒庄集群,吸引游客闻香下马、知味停车。

(八)打造成都都市圈体旅融合示范区

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加快建设天府冰雪运动项目,优先建设滑雪道、缆车、游客中心等核心设施,跟进实施酒店、商业街、综合赛训基地等配套项目,建成距成都最近的山地冰雪运动度假目的地。积极发展低空运动,鼓励发展“低空飞行”经济,支持九龙镇建设低空滑翔基地、航空飞行营地,支持富新镇建设低空飞行研学营地,积极承办国家级“航空赛事”,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省内代表性的低空运动目的地。有序发展水上运动,推动云溪谷漂流二期项目建设,提升广济、清平等地的水上运动项目,打造集峡谷漂流、休闲避暑于一体的水上运动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实施百里半山森林步道项目,建设一条“穿山地苍林、踏幽径思禅、润福泽心灵”的绵竹福道。积极承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滑翔伞、自行车、曲棍球、马拉松、垂钓等体育赛事活动,坚持办好比赛、办靓城市,匠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本土赛事品牌,实现“跟着赛事游绵竹”。

(九)建设西部生态康养基地

联动建设龙门之巅·国际旅游度假区,推动龙门之巅1号公路建设,打造自驾打卡、蜀山探秘的最美山区公路,配套布局露营基地、度假民宿,积极争创国家级自驾游风景廊道,打造环成都近距离避暑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芳香国际旅游度假区,升级改造月季园,实施山屿亭、湖心岛两处疗愈主题酒店及主题商业街等项目,打造集度假、康养、疗愈为一体的“心灵栖息地”。推动熊猫山亲子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一期建设,加快实施亲子动物世界、动物主题亲子酒店、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项目,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会客厅”。提升绵竹温泉知名度、美誉度,做优麓棠山温泉度假区,支持鼓励沿山优质温泉资源的发掘开采,培育温泉产业集群,丰富养生疗愈业态,打造川内优质温泉度假目的地。发展森林休闲度假,重点支持清平云湖国家森林公园、九龙仙居岭、汉旺楠木沟、广济玄郎沟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康养综合体建设,开发兼具自然野趣与品质体验的旅居产品,满足多元化的健康养生需求,打造森林康养典范。深化“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提升康养服务保障能力。

(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抓手,依托林业产业、渔业产业、生态农业等打造示范片、样板村,提档升级年画村、文永村、云盖村等文旅名村,培育三江村、桂花村、石虎村等一批“网红村落”,鼓励创建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天府旅游名镇名村,打造玫瑰游、茶山游等一批具有绵竹特色的“村游”品牌。统筹开展特色文旅活动,创新举办乡村音乐会、草地露营嘉年华、乡村体育赛事、特色花果节,打造具有绵竹特色的乡村节会、赛事。开发乡村特色产品,做大赵坡茶、清平高山红茶、松花皮蛋、大马士革玫瑰、绵竹锦鲤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培育具有绵竹地域辨识度的农旅融合示范品牌,提升“竹臻美”区域品牌影响力,打造具有绵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提升文旅服务品质

和消费体验

(十一)实施文旅设施提档升级行动

(十二)实施文旅服务优化提升行动

对标国家标准,健全文旅行业服务体系,优化旅行社、导游、景区、住宿、购物、交通等领域的服务规范,制定研学游、自驾游等旅游新业态服务接待规范,推动文旅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企业、品牌、产品等评选。优化入境旅游便利化举措,完善多语种标识系统,提升外籍游客旅游便利化水平。优化文旅市场质量监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跨部门综合治理力度,强化文旅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健全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涉旅投诉高效处理和反馈机制。加强文旅行业从业人员规范管理,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作用,多层次开展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技能培训,多类别举办技能大赛,推进导游、讲解员、研学指导师等队伍建设,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健全重点领域、场所、设施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十三)实施文旅产品多元供给行动。

完善中心广场、新天地等传统商圈服务功能,支持紫岩、剑南街道打造悦街、水街、安国里等特色商圈,开工建设仟坤旭辉广场商业综合体,培育一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一个特色化本土化体验项目。着力发展本土文创产品和特色美食,培育一批“烟火小店”,争创一批德阳老字号、四川老字号、中华老字号,打造辨识度高、吸引力强的旅游美食地标,鼓励支持餐饮企业创新开发绵竹特色菜品、地标菜品,做靓绵竹米粉、年画咖啡、富新鳝鱼、玉泉板鸭、清平山腊肉等“舌尖名片”,彰显“绵竹味道”的独有魅力。鼓励发展特色民宿、精品酒店,引导企业争创星级旅游饭店、全国等级旅游民宿等旅游住宿品牌。大力发展“夜食”“夜赏”“夜娱”等夜间经济,打造主题灯光秀、夜间集市、夜间剧场等,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鼓励文艺作品创作,支持围绕绵竹年画迎春图、九顶山山歌等打造具有绵竹特色的参与式、沉浸式演艺活动。

优化支撑服务保障体系

(十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做强国有文旅企业,统筹开发文旅资源,支持通过品牌创建、整合托管、连锁经营和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提升竞争力。招引头部文旅运营企业,围绕景区管理、酒店管理、在线旅游服务、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吸引重点企业落户绵竹。培育一批文化创意、非遗工坊、研学旅行等领域小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升规入统。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建立文旅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十五)发挥科技赋能优势。

发挥“文旅+人工智能”创新引擎作用,在文化和旅游场景应用AI、VR等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文物、非遗数字化推广利用,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开展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旅游智慧管理平台,开发全域旅游电子地图,形成“智游绵竹”品牌体系,实现“一部手机游绵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生态,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升服务效率与游客体验,形成“智能服务—口碑传播—客流增长”良性循环。

(十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好国、省、市级文旅扶持政策,争取上级专项、债券资金等多元化财政支持,采取直接投入、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各类金融政策工具、探索景区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信贷模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混合产业用地供应模式,将重点文旅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盘活旧厂房、闲置校舍、仓库、住宅等存量资源支持旅游设施建设。实施文旅人才计划,加强高水平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人才管理服务制度,打造文旅专业人才队伍。

(十七)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及时研究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推进重点项目。加强与周边区(市、县)的合作,融入“三星堆+”,加大文旅资源协同开发力度。深化文旅重点领域改革,优化景区运行管理模式,健全文物修缮保护利用机制。落实各镇(街道)党(工)委、市级各部门党组(党委)主体责任,提高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以务实作风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信息来源:今日绵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入... 哪怕只有一个人吃饭,也要做到精致得体,美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品味和追求,用心去过好...
COPD患者的餐桌指南:这3种... 你是不是也试过,明明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却感觉喘不过气来?如果你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这...
咨询师的核心是陪伴而不是分析 那天路过西安脑康心理咨询中心候诊区时,看着王老师刚送走一位眼眶红红的姑娘,又马不停蹄接起咨询电话,我...
草药哥 | 焦虑抑郁患者,秋季... 焦虑、抑郁和失眠常常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情绪困扰导致失眠问题,睡眠不足又加剧情绪症状。在秋季,日照减少...
今天起,改掉这个晚餐坏习惯! 你重视自己的晚餐吗? 和早餐、午餐比 很多人觉得晚餐并没有多么重要 不过,不少疾病都与晚餐有关 晚餐...
开学前第一课 谈如何“沟通” ...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 开学前的一课,学什么?8月25日,在成都新都四中,三百多名师生家长们...
深圳视频剪辑培训机构排行:小白... 嘿,朋友们!如果你在深圳,想学视频剪辑,肯定刷到过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吧?什么“包就业”、“高薪保障”...
未来产业发展如何谋篇布局? 浙... 8月27日,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氢能产业发布会暨合成生物与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推介会在上海举行。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