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砖拼接的座椅挨着杜鹃盆景,小店“一勺米饭”用新中式装点门口一隅;美式小餐馆奇利斯的外摆区域则选用了深色系、极简风……杨浦区大学路一楼沿街有近80家特色商户,九成在店门口设置外摆位,高低错落的花箱围起来的空间内,各家小店用心打造着属于自家的“小而美”,碰撞出700米长大学路的活力。花箱内外,店家和行人互不打扰,共享着街区的热闹与生机。
8月28日,“政府开放月”活动上,杨浦区、普陀区展示了各自在优化基层营商环境方面的探索。在老小区环绕中开商业街、办集市,在大学、大厂、社区交互最多的地带打造活力街区,不同的故事线,收获了同样的经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各方受益。
位于泰山人民坊的永昌食街。 文汇报 范家乐摄
IP联名+场景创新,流量成了消费增量
95后阿乐在一番考察后,把第一家店放在了大学路。“这里的外摆位很规范,周末活动丰富,能为店铺引流,且这里的客群接受度很高,与我们的经营理念契合。”开业不到两个月,阿乐已感到“超出预期”。
2023年在大学路开出杨浦首店的餐饮店奇利斯,室内仅能容纳8张桌子,增设外摆位后,经营空间增加了一半,但有个季节性难题:天气一冷,没人愿坐户外。“去年,大学路尝试为外摆位统一加装高透的防风围挡,到客率明显提升。”店长姜启文说。记者了解到,去年底至今年3月,因为风挡的助力,大学路商户销售额同比增长24%,其中最冷的2月份增幅更达38%,传统的消费淡季变成了旺季。
“大学路的独特之处,来自它背后的‘共生逻辑’——街道、运营方、商户、居民彼此依存,共同塑造了这片街区的魅力。”五角场街道大学路街区党支部书记潘佳玮说,为了让外摆位“摆”出烟火气,更“摆”出美中不乱的秩序感,街道职能部门、运营方瑞安创智天地、商户代表及居民代表坐到一起,共同协商解决“怎么摆”的问题。针对大学路主体多元、诉求多样的特征,五角场街道进一步推动成立大学路自我管理委员会等协商议事平台,使商户、居民结成“街区共治同盟”,协商化解停车矛盾、油烟、噪音扰民等常见问题,并推出了一系列规范公约。
现在,大学路持续升级。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梁介绍,通过推动B站、抖音、叠纸等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互动,探索“IP联名+场景创新”,线上线下“流量”正变为街区消费的“增量”;同时,经过两年的布局重构,街区零售业态占比由不足20%跃升至41%,文创业态、潮流零售等集群效应日益凸显,街道正会同各方打造书香街区,营造知识氛围浓厚、消费场景多元的文化场域。
大学路上的外摆位。文汇报 范家乐摄
商居共融,居民身边有了实用商业区
靠近泰山人民坊“人字形”中间的一块空地,每月都有大型集市活动,限时为商户提供外摆空间。普陀区宜川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谈到设计初衷:“附近的老年居民更喜欢传统的市场氛围。”街道有意将来推出流动外摆位,向遵守公约的商户开放。
今年,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中,首次将“夯实营商基层基础”单列,鼓励街镇有序发展集市活动、户外餐饮、夜间经济。普陀区发改委副主任唐伟军深有体会:“让市场主体享受到可感可及便捷舒适的服务,才能支撑他们为居民美好生活提供高性价比高品质的服务。”
泰山人民坊所处区域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破墙+分流”,实现了从封闭单元到开放街区的转型,也为商业功能的完善提供了载体。人气、时尚、烟火气如何在社区商业中共赢?一场正在开展的建议征集会给出答案。居民、企业、管理部门围坐一起,为泰山人民坊变得更好出谋划策。居民提问:“能不能在附近划一块非机动车停放区?”“社区食堂营业时间能否稍微延长一点?”企业也有疑惑:“怎样迅速了解政府新推的政策并找到相关资源?”一些疑问当场得到了答案,还有一些建议想法写在了街道营商办、管理办等职能科室的备忘录里。
依托“共商”,泰山人民坊实现了商居共融和谐。(记者 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