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中美经贸谈判,开场画面就透着股“反差感”——中方牵头人接受采访时笑容满面,看得出来谈得还算顺;可美方牵头人、财政部长贝森特全程眉头紧锁,脸色严肃得很。这是今年中美第五轮面对面磋商,从10月25日谈到26日,连谈了两天,本来外界都觉得“总该让紧张局势松口气了”,结果谈判一结束,贝森特一句话直接把刚暖起来的气氛冻住:“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
明明谈的时候说好了不少事儿,怎么美方转头就给技术封锁上了“铁锁”?这背后的门道,得慢慢捋。
先说说这次谈判的“表面成果”,确实看着像那么回事儿。双方围绕着一堆实际问题聊透了:比如美方之前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搞的301措施,商量着怎么妥善解决;大家最关心的关税问题也有进展——现在的对等关税暂停期11月10日就到期,双方说好了要延长;芬太尼的关税和禁毒合作也达成初步共识,农产品方面,美方透露“中国会多买美国大豆”,甚至连敏感的出口管制话题,都号称“有了初步方案”,下一步各自回去走国内批准流程。更别提美方之前还放狠话,说11月1日要对中国商品加100%关税,谈判后也松口了,说“这个威胁化解了”。要是只看这些,确实像个“好消息”。
可谁能想到,刚散会没一会儿,贝森特就翻了“冷脸”。他明明白白告诉媒体“不改变对华出口管制”,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美国的出口管制专门卡中国高科技的脖子:之前逼着台积电、三星不能给中国工厂供先进芯片设备,还让英伟达给中国卖“阉割版”AI芯片,性能连原版的五分之一都不到,甚至偷偷装了能回传数据的监控模块,被央视直接骂成“三不产品”(不安全、不先进、不环保)。这一下,之前那点缓和的气氛全没了,大家才反应过来:谈判桌上的笑容,原来都是“表面功夫”,底下的暗流压根没停。
问题就来了:为啥美国在关税、大豆这些问题上都能让一步,唯独对华技术封锁咬得这么死,雷打不动?说到底,就三个绕不开的原因。
第一个是“怕”——怕中国科技真的赶上来了。这些年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进步,美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说芯片,2020年的时候中国芯片自给率才16%,到现在已经涨到25%-40%了;华为更狠,被制裁后硬是搞出了麒麟9000S芯片,装在Mate60上直接打破封锁,昇腾AI芯片的市场份额从零冲到18%,连超算领域都能跟英伟达叫板;长江存储的存储芯片技术也追上了国际水平,294层堆叠的架构直接冲击全球市场。美国怕啊,一旦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战略制高点”上突破了,自己靠科技霸权拿捏全球的日子就到头了,所以哪怕谈判要妥协,技术封锁这道线也绝不能松。
第二个是“保自己人”——要讨好国内的军工和科技巨头。别看美国科技企业因为出口管制亏得厉害:英伟达在中国的收入跌了66%,直接损失120多亿美元;英特尔去年二季度净亏29亿,不得不裁员还停了股东分红。但这些企业更怕中国超越自己,所以嘴上喊疼,暗地里还是支持政府搞封锁。而且特朗普政府要拉选票,国内保守派选民就吃“对华强硬”这一套,贝森特说这话,也是给这些人递“定心丸”,怕被骂“对中国妥协”。
第三个是“守霸权”——不想丢了全球科技话语权。美国这些年能当“老大”,靠的就是在科技领域说一不二,比如半导体的设计、制造设备大多是美国技术,全球产业链都得看它脸色。要是中国突破了技术封锁,其他国家比如德国车企、韩国三星,可能就不那么听美国的了,到时候美国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哪怕自己企业受损,哪怕全球供应链乱套,美国也得把技术封锁当成“保命符”,绝不肯放手。
面对美方这手“出尔反尔”,中方也没软。谈判里中方代表李成钢就说得很明白:“美方立场强硬,但中方维护利益也坚定”。比如稀土这块,中国掌控着全球92%的精炼产能,之前宣布要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美国立马慌了——要知道稀土是造新能源汽车、芯片、导弹的关键材料,美国70%的稀土都从中国进口,自己炼了7年都没搞出高纯稀土。谈判后贝森特说“中国可能推迟一年实施稀土管控”,但中方压根没证实,这说明稀土还是中方手里的一张硬牌。而且中国一直在搞自主创新,国家投了几千亿到集成电路产业,就是不想被美国卡脖子,你封你的,我干我的。
现在大家都盯着10月30号到11月1号的韩国APEC峰会,中美元首可能会在那儿见面。这次吉隆坡谈判的“初步共识”能不能落地,很大程度要看这次会晤怎么谈。但就算见面了,也别指望能彻底解决问题——美国不想放掉科技霸权,中国也不会放弃发展高科技,这种“边谈边打、斗而不破”的局面,还得持续好一阵子。
说到底,吉隆坡谈判的笑容只是个“插曲”,真正的博弈才刚开始。美国的技术封锁能不能一直扛下去?中国的自主创新能不能再提速?这些问题,恐怕还得用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