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 史文丽
审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 黄静
作为儿科大夫,我经常被问到如何让孩子“变聪明”?
也就是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
现代医学强调营养和早期教育,而中医则从整体调理出发,通过食疗、推拿、运动、情志调节等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健脑益智。
今天,我就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分享十种中医方法,让大脑更聪明、思维更敏捷!
一、合理饮食:补脑先补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孩子的营养吸收依赖脾胃功能。
如果脾胃虚弱,即使吃再多补脑食物,也难以吸收。
因此,健脑首先要调理脾胃。
推荐食物:
核桃-中医认为核桃形似大脑,有补肾益智的作用。
黑芝麻-补肝肾、益精血,促进大脑发育。
鱼类(如鲈鱼、鳕鱼)-富含DHA,中医认为鱼能“补脑髓”。
山药-健脾益胃,增强记忆力。
红枣-补气血,改善脑部供血。
注意:避免过多甜食和油腻食物,以免伤脾胃。
二、小儿推拿:按摩穴位促发育
小儿推拿是中医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脑部发育。
推荐手法:
揉百会穴-提升阳气,增强记忆力。
捏脊-调节脏腑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按揉四神聪-安神益智,提高专注力。
方法:每天操作5~10分钟,手法轻柔。
三、充足睡眠:养脑的关键
中医讲“昼精夜寐”,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运行时间,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修复和记忆巩固。
建 议:
学龄前儿童:每天10~12小时睡眠
小学生:9~10小时
睡前避免兴奋活动,可泡脚或听轻音乐助眠。
四、运动健脑:动则生阳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提高大脑供氧量。
推荐运动:
跳绳-增强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打太极拳/八段锦-调节气血,静心凝神。
户外跑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提升学习效率。
五、情志调养:开心才能聪明
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情绪波动过大影响大脑功能。
建 议:
鼓励孩子,减少责骂。
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舒缓压力。
避免过度早教,让孩子保持愉快心情。
六、中药调理:因人而异
对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
如六味地黄丸、归脾汤、益气聪明丸、孔圣枕中丹等,但需注意个体差异,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确保安全有效。
七、艾灸保健:温阳益智
艾灸能温通经络,适合体质虚寒、易疲劳的孩子。
推荐穴位:
足三里(健脾)
肾俞穴(补肾益脑)
方法: 每周1~2次,每次5分钟,避免烫伤。
八、减少电子产品:护眼即护脑
中医讲“久视伤血”,长时间看电子屏幕耗伤肝血,影响大脑功能。
建 议:
每天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
多进行纸质阅读,保护视力。
九、音乐疗法:五音养五脏
中医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脏,适当音乐可调节情绪、促进大脑发育。
推荐音乐:
上午(7-11点):对应脾经,宫音健脾,如古筝《渔舟唱晚》。
午间(11-13点):心经活跃,徵音养心,如琵琶曲《月儿高》慢版。
下午(15-17点):肝经当令,角音疏肝,如箫曲《梅花三弄》。
晚间(19-21点):肾经活跃,羽音补肾,如古琴《流水》。
需结合患儿情况辨证使用。
十、家庭环境:和谐促智力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中医强调“家和万事兴”。
建 议:
父母多陪伴,减少争吵。
创造安静、温馨的学习环境。
结 语
“变聪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饮食、运动、睡眠、情志等多方面配合。
中医讲究整体调理,希望这十种方法能帮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
来源:保健与生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