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二七院区 综合内科 主治医师 李慧娟主任医师 李慧
在我国,成年人高血压问题已相当普遍,不少人正受到这一“隐形健康杀手”的威胁。然而,能够将血压有效控制在理想范围的人群比例仍然偏低,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高血压发病初期往往毫无症状,却在暗中持续损害健康,因此被称为“无声杀手”。不少人误以为只有头晕、头痛才是高血压,其实许多患者并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才被发现。
一、什么是高血压呢?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此时我们就认为该患者为高血压患者。
二、为什么会得高血压呢?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大多数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没有确切病因,多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相关。少数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常见病因包括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高风险人群包括:年龄大、有高血压家族史、高盐饮食、肥胖、缺乏体育锻炼、过量饮酒、长期精神压力大以及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群。
三、高血压有哪些症状与危害呢?
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头晕、心悸、耳鸣、鼻/眼底出血和肢体麻木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很轻微,容易被忽视。
如果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身体多个器官造成损害。譬如心脏方面,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对大脑的影响是诱发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等;还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导致肾脏小血管硬化、狭窄,严重时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此外,还会导致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等病变,影响视力以及对外周血管造成相关影响等,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高血压的防治策略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高血压,特别是对已具有某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尤为重要。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低盐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是关键。同时要警惕“隐形盐”,如酱油、腐乳、腊肉、咸鸭蛋、皮蛋等食物。
2.均衡营养:多吃富含钾和钙的食物。保证每天摄入足量新鲜蔬菜和水果。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虾、禽类、豆类。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3.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可促使血压上升。将体质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
4.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如运动训练过程中有疼痛等不适感,应立即停止,如出现其他不适请及时就医。)
5.戒烟限酒:吸烟可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应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大量饮酒使血压升高,不饮酒对健康最有益。
6.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必要时积极接受心理干预。
五、高血压的治疗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降压药物种类繁多,治疗应遵循4项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药物以及个体化原则。切忌自行跟风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六、自我管理与监测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自我管理。建议自备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血压波动期可适当增加测量次数。定期测量血压是了解血压水平的唯一可靠方法。成年人应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高危人群则应更频繁。
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应降至更低水平。
坚持遵医嘱服药,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建议定期复诊,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血压管理离不开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四管齐下”,血压的长期平稳达标,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控制血压,我们与您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