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韩国MBK私募基金旗下的海合安文旅宣布全资收购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并将其更名为“苏州阳澄半岛乐园”。这座耗资35亿建成的乐园,开园仅7年便陷入破产重整,最终以1亿元的价格被外资接盘,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本土主题乐园的发展。回顾华谊当年高调推出电影世界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2009年,华谊刚刚上市,凭借冯小刚的爆款电影声势大振。创始人王忠军提出“去电影化”的口号,称要打造中国版迪士尼。王忠磊则更为豪言,计划在四五年内在全国建设20个电影世界,年收入目标达到180亿美元。回看这个目标,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
2011年,华谊在苏州获得土地,2015年启动乐园建设。为了制造声势,他们将《非诚勿扰》和《集结号》等热门电影IP投入其中,打造了7个主题区域,光是投资就高达35亿元。2018年乐园开业时,全球首映《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那时的阵势确实令人瞩目。华谊希望通过这些电影IP吸引游客,但很快发现,电影的热度并不能长久维持游客的兴趣。
乐园的运营公司在2018年亏损1.34亿元,2019年继续亏损1.62亿元,2020年亏损接近1亿元。三年亏损接近4亿元,华谊显然无法继续支撑下去。2021年,华谊出售部分股权,之后便未再公布项目的经营情况。到了2024年,乐园宣布拍卖,最终彻底失败。更糟糕的是,华谊自身也在2018至2024年间累计亏损82亿元。
许多人认为“去电影化”是华谊失败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华谊不仅战略失误,还没有真正理解主题乐园的核心逻辑。迪士尼靠米老鼠等经典IP火遍全球,而华谊的电影IP却未能保持热度。比如,2024年上映的《非诚勿扰3》,票房仅仅突破1亿元,如何支撑起一个庞大的乐园?而且,华谊的电影多为成人题材,亲子家庭这一乐园主要客群根本不感兴趣。
在这块“烂摊子”前,韩国MBK资本却迎难而上。这并非MBK第一次涉足中国文旅领域,早在2021年,他们便花费超过65亿元收购了海昌海洋公园的多个项目股权。而在2025年初,海合安文旅便开始着手对这个乐园进行改造,仅仅投入了1亿元资金。没想到,暑期试运营期间,乐园接待游客35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2万人,收入大幅回升。
MBK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擅长“困境投资”,即收购那些有潜力但面临困境的资产。早在2009年,MBK与高盛共同投资了大阪环球影城,当时该地也面临巨额亏损。经过8年努力,客流量超越东京迪士尼海洋,最终以20倍市盈率售出,获利丰厚。
这次,他们对苏州乐园的改造并未重蹈华谊的覆辙。首先,他们引入了“奶龙”这一IP,迅速弥补了亲子客群的短板,牢牢抓住了核心需求。其次,结合当地文化,推出了《状元归来》夜游项目,形成了差异化竞争。MBK的策略并非盲目投入硬件,而是通过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精准对接游客需求,这比华谊当年的盲目扩张要理智得多。
MBK的选择显然非常明智,华谊在全国有多个电影世界,但MBK只挑选了苏州这一项目。苏州阳澄湖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拥有区位优势,且能够吸引上海等周边城市的游客流,只要运营得当,游客自然不会缺席。
目前,MBK并非唯一一个看好中国文旅市场的外资。2024年,新加坡金鹰集团收购了上海万达瑞华酒店;今年,施罗德资本也成立了一个30亿基金,专门投资长三角的写字楼和文旅项目。背后有政策的推动,自2021年起,外商在娱乐场所投资的比例限制已被取消,且外资资金使用的限制也有所放宽,这些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
外资的涌入,并非意味着本土企业的失败,反而是对本土企业的警示。华谊等企业的失败,源于急功近利,将地产思维套用到文旅项目中。而MBK的成功,则源于它深刻理解了“造乐园”背后的“造体验”理念。中国的文旅市场从未缺乏客流和资金,缺的是耐心和深耕内容的决心。
外资的参与不仅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更为本土企业树立了榜样,提醒我们要专注内容、注重长期经营。未来,或许一些曾被认为失败的资产,换个思路和方式,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祝愿中国文旅行业能在不断挑战和创新中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