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2.3万人次,293.5亿元——这是成都刚刚交出的2025年“超级黄金周”成绩单。游客数量同比增长5.3%,而旅游总花费的增幅高达13.4%,这意味着人均消费突破了1025元。在数据洪流之下,我们看到的不应仅仅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及这座城市为他们精心编织的温暖体验。
清晨六点,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路还带着露水,李阿姨已经推着她的糖画摊位开始准备。她的摊位不大,但“熊猫”和“盖碗茶”造型的糖画总能吸引游客驻足。这个假期,她每天能卖出上百份。“看着他们开心地拍照,我也高兴,”李阿姨笑着说,“这不只是生意,是分享我们成都的味道。”像李阿姨这样的小商户,构成了成都旅游体验最接地气的底色。数据显示,宽窄巷子的文创小店中,八成的游客会购买10-50元的伴手礼,这些微小的交易背后,是城市与游客之间最直接的情感连接。
游客的体验远不止于传统景点。在春熙路,一个升级焕新的机器人沉浸式互动体验展成了新晋网红打卡点。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小陈兴奋地与机器人对弈:“这和我想象中的成都太不一样了!既有千年文脉,又有未来科技。”这种“文商旅体”的深度融合,正是成都吸引游客的关键。官方数据显示,A级景区接待游客1416.9万人次,同比增长8.1%,但更多游客的足迹遍布了东郊记忆的潮流嘉年华、交子大道的城市漫游线路,甚至是凭一张ATP250网球赛门票就能畅游熊猫基地的“观赛 旅游”新玩法。成都文旅部门精心设计的“5 3”熊猫基地特色旅游线路和覆盖五大核心地标的漫游线路,让游客的选择变得无比丰富。
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也得到了市场的强力印证。美团数据显示,成都在全国文旅消费Top10目的地中高居第二;携程报告则将其列为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第二名。飞猪的数据更是惊人:四川区域的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73%,当地玩乐预订量更是飙升114%。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游客不仅来了,而且愿意为深度体验付费。人均7.7%的消费增长,正是这种意愿的直接体现。一位在春熙路海底捞露营风用餐区享用火锅的游客感叹:“在这里,吃顿饭都像在度假,能看到3D熊猫,还能唱KTV,值回票价。”
城市的管理者们深知,要留住游客的心,必须超越简单的“到此一游”。于是,我们看到了“三国IP互动区”在武侯祠旁的祠堂街落地,游客扫码参与游戏就能兑换限定文创,让静态的历史文化变成了可触摸、可互动的动态体验。在东郊记忆,一场融合了慕尼黑啤酒节与四川非遗的潮流嘉年华,让东西方文化在此奇妙交融。这些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游客需求的深刻洞察。一位文旅专家分析指出:“成都的成功在于,它没有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仅供观赏的‘盆景’,而是打造了一个可供游客‘短暂生活’的开放社区。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当然,如此庞大的人流也对城市的承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都江堰-青城山景区因“蓝眼泪”奇观多次发布客流预警,这既是荣耀也是挑战。如何在保障游客体验的同时,维护好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是所有热门旅游城市必须面对的课题。成都的做法是,通过大数据精准调度,开通多条景区直通车,有效分流了核心区域的压力。这种精细化的管理,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回望这2862万游客的足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成功,更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胜利。它证明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既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在于其拥抱创新、服务人民的开放姿态。当游客们带着“我到成都不是来旅游,而是短暂地生活”的感悟离开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和纪念品,更是一份关于“巴适”生活的美好记忆。未来,随着世运会等国际赛事的临近,成都的文旅融合之路必将走得更深更远。这座城市的终极目标,或许不是成为游客数量的冠军,而是成为每个人心中那个“来了就不想走”的温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