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的进口威化饼干、9.9元三瓶的德国黑啤,临期食品以超低的价格吸引了不少人购买。但市场上也存在一些临期食品销售的不当行为,如修改日期标签等,因此也有很多人对临期食品的安全性存在质疑。前不久,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相关工作指引和风险提示(以下简称“提示”),通过界定标准、明确标识、限量备货精准施策,着力保障临期食品安全。聚焦临期食品界定不清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明确不同保质期食品“临期”界定标准。这是市场监管的优化,也为食品安全筑牢了防线。
临期食品交易需要透明化
临期食品,通常指即将到达保质期,且未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那到底离保质期多近才算临期食品呢?“提示”明确界定食品保质期为1年及以上的,过期前45天算临期;食品保质期10天到1年的,剩余保质期时长不足保质期1/10就算临期。
过去临期食品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商家将临期食品与正常食品混售、不予标识,甚至将过期食品涂改日期后销往农村,使得农村成了临期食品的“灰色地带”。“提示”明确了不同保质期食品的临界点,使监管有据可依,要求经营者在销售时进行明确标识或设置专区(柜)销售,确保了交易的透明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也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也就是说,商家不能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临期食品卖给消费者,只能在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销售。
此外,“提示”还要求商家优化库存管理,及时清理处置临期、过期食品。这既能减少商家因食品过期带来的损失,也能从源头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避免临期食品因管理不当变成过期食品。
“提示”赋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可以在了解保质期情况的前提下,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购买,从而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购或囤积,最终导致食用过期食品。
临期食品是安全的
临期食品不就是快要过期的食品吗?吃了不会有什么问题吗?很多人最担心的是临期食品的安全性。
正常情况下,购买临期食品是安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应标示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质期是指在食品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预包装食品完全可以销售和消费,是安全的。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少伟曾在其文章中介绍,首先,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它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临期食品是可以吃的。它只是快要到保质期了,但还在保质期内,只要储存得当,食品的品质是有保障的。
食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长保质期食物和短保质期食物。长保质期食物一般可以存放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即便到了保质期,只要储藏条件符合要求同时没有开封,且外观看起来没有明显变化,还是能安全食用的。特别是那些保质期较长的真空包装粮食、罐头、方便面、饼干之类。
而鲜牛奶、新鲜果汁、现做蛋糕或面包、冷鲜肉等短保质期食物,通常需要冷藏保存,保质期一般在3~30天不等。这类食物的保质期通常比较严格,只要过了保质期,微生物超标的风险会增加,这一类的临期食品需谨慎购买。
临期食品是临近保质期,并处于保质期内的食品,不用担心其安全问题。
选购临期食品要按需购买
食用过期食品可能导致人体感染微生物,造成化学伤害和营养流失。例如,食用被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引发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过期酸奶、变质的面包糕点及霉变的坚果等易滋生黄曲霉,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长期摄入会严重损害肝脏,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那么如何选购到靠谱的临期食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曾在其文章中提醒消费者注意三点。
一是查看食品包装。应检查食品包装,确保无破损、无胀袋、无漏气等现象。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确保产品在保质期内。如发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举报此类违法行为。
二是留意贮存条件。临期食品须放在标签要求的条件下贮存。若发现需要冷藏或冷冻的临期食品置于常温下,则不要购买。比如一种食品规定在零下18度以下,保质期是12个月,如果它放在零下8度的环境中,它的保质期就会缩短。
三是按需适量购买。消费者要科学理性消费,不要因为折扣和低价而大量购买临期食品,以免食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购买后应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食用时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或出现异味、口感异常时,切勿食用。
记者||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