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笔
访“铁砚山房”
■ 夏云南
暮秋最后一个周日,我卸下往日的慵懒,踏上了寻访“铁砚山房”的旅程。这座深藏于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坂的院落,是我心念多年的向往去处。
从家乡驱车一个多小时便到了近前。车窗外,沿途感觉暮秋尚未褪尽余韵。秋云时卷时舒,阳光透过漫洒下来,听着金风里似有临冬的低语,告诉我陌野已染苍黄、枝头残叶在诉说秋的尾声,不慌不忙从容飘下,红的枫叶、黄的梧桐叶点缀一路。山道旁的农田里,成片黄菊与苍天白云相映成趣。小溪边霜溪蓼红、芦顶飘雪。花无语,却懂游人意,将丛丛浪漫铺向眼底,让人观之动情,一路芬芳相伴。
“铁砚山房”是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居。探访它于我而言,此行意义非凡。因我亦曾为铸造国防基石、为挺立民族脊梁而参与过我国核试验的经历,让我对这份伟大事业,对邓稼先先生,怀有一种道不尽的家国情怀。
走近院落,环顾四周:东临凤凰河,西望白麟山,南依大龙山,北靠赤龟山。四灵山水环绕的优越地势,孕育着人才辈出的灵气。它所在的白林村,有邓家大屋、荷池竹林,绿荫葱茏间透着昌盛文风,环境与人文相得益彰。
山房前,白林村的远教文化广场上,东侧立着一块醒目的标语牌。牌子上方是邓稼先的彩色头像:他身着朴素中山装,正双手比划着什么,仿佛正与人交流、研讨中国核武器理论。头像下方,是我们这些曾参与核试验的代代马兰官兵再熟悉不过的精神坐标:“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正门东西两侧,两棵黛色大柏树参天而立,树皮似裹鹤骨,枝叶清荫苒苒,绿雾纤纤。
这座具有典型的徽派民居,共三进两层,砖木结构,古色古香,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
首进为门厅,三开间。正门门楣上悬挂着“铁砚山房”题字,绿色隶书古朴清雅。邓石如是邓稼先的六世祖,曾任职于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因他常磨穿石砚,毕沅特请人打造一方铁砚相赠。邓石如返乡后珍藏此砚,并以″铁砚山房"命名居所,寓意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匾额恰与这份人文底蕴呼应。
门内东边是游客接待中心,西边是导游室,虽小巧紧凑,却配有专人讲解。
迈入第二进“守艺堂”,中堂正上方悬挂着邓石如之子邓传密亲笔所书的隶书″守艺堂"匾额,字里行间饱含邓氏家族对书画艺术、文化教育的坚守与传承。中堂两侧是邓石如的五言行书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邓老的这副楹联核心情感是借壮阔意象抒怀,寄托对自由舒展的追求,暗合他超凡脱俗的气度与远大抱负。
正厅两侧梢间为隔板厢房。东厢房是书画斋,展有本地农民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幅幅神融笔畅,逸气纵横,得神得骨,师物师心,尽显墨禅心匠。斋内还置有长条写字台与笔墨纸砚,供爱好者即兴挥毫游天戏海,净心彩绘。
西厢房是邓稼先的出生地。陈设简单:进门对面的朱红色大衣柜上放着“邓氏宗谱”木箱、两把椅子配一张老式架子床,床上叠有朴素棉被,似有余温,恍若主人刚起身不久。尽管他在这里出生8个月后便被抱往北京,对这里全无印象,但故乡的地灵,早已为他埋下钻研尖端科学的种子。
步入第三进的“燕誉居”,这里的文化气息更为浓厚,所见实物令人动容。“燕誉居”三字带有邓石如篆书遗风,寓意居者安乐、家族美誉,藏着对家族生活的美好期许与对家族声誉的珍视。
大厅中央安放着邓稼先的半身铜像,古铜色的塑像形神兼备,再现了他生前的精神风貌。铜像下方,是开国上将张爱萍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题词。
左右两侧是邓稼先生平陈列展的主要区域,展出了他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办公设备以及各类图片、资料、证书、稿件、书信等。还有郭永怀、钱三强、于敏、程开甲等20多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图像与介绍展板。展厅内,中国第一颗原子弹(A2939)和第一颗氢弹(H639-23)模型在蘑菇云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最让人久久凝视的是他用过的英汉字典,泛黄的封皮洇着岁月的痕迹;还有那个陪伴他隐姓埋名28年的蓝边白搪瓷大瓷缸,表面的划痕与磨损像一部无言的日记,记载着无数日夜使用的痕迹。这个大瓷缸是邓稼先自1958年接受核试验任务起,他一直用这瓷缸吃饭、喝水、漱口,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它默默向人们诉说着邓稼先在艰苦条件下为国家核武器事业默默奉献的岁月,体现着他廉洁修身、居功不傲、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也让人更直观地触摸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初访“铁砚山房”,我几番流连,不舍离去。这份眷恋,源于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敬仰和对科学事业的深厚情愫。邓稼先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伟大转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杨振宁先生所言:“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访毕归途,再赋小诗记之:
素风牵袂引归途,
篱菊含情笑拥躯。
叩访勋贤寻史迹,
此行一去便无输。
夏云南,笔名:马兰有约,安徽安庆市宿松县人。系宿松县作协会员、芜湖市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文字散见于《当代文汇》、《当代军旅诗词》、《春雷》、解放军《红叶》诗刊、《古典诗刊》和《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等,有作品曾获首届全国″从军行"军旅诗词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