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梯田之上
织就人产景融合新图景 本报记者 何泠瑶 张孙超 见习记者 王韵鸥/文 本版图片由农行丽水分行提供
| 农行丽水分行金融支持云和梯田景区建设 |
| 农行丽水分行金融支持云和县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
| 农行丽水云和支行工作人员在企业车间了解生产情况和资金需求 |
每逢秋收时节,丽水云和县就迎来了高光时刻,千层梯田染上金黄,云雾缠绕在山腰,农人弯腰割稻,共同织就一幅田园画卷。
今年,云和游人如织,客店火爆,缆车空中游、雪梨丰收节、柿子采摘日……这个热闹繁忙的山区县城,也处处可见农行的身影。
今年,丽水云和以“一城一湖一梯田”全域5A发展轴,入选了首批省级名单。围绕发展轴规划,云和提出建强县城的龙头、中心镇的桥梁纽带,促进“人产景城”融合发展。
以发展轴为切入口,农行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实施金融支持,助力云和缩小三大差距,谱写“产”“景”“人”融合发展的三个共富篇章。截至10月末,农行在云和县投放的各项贷款较年初净增近20%,全力支持当地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立足龙头县
做强“产”一个平台
地处偏僻的浙西南,云和以“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瘠资源,创造了木玩产业的奇迹,这座人口不足13万的小县,被称为“中国木制玩具之乡”。全球每三件木玩,就有一件来自云和。
在云和发展轴上,龙头县发挥着“强产业”的平台载体功能。木玩产业,不仅是县域经济的“超强引擎”,也是农行注入金融支持的着力点。
云和丹妮木玩是全国知名的品牌,以做儿童积木为主,每年销售额约四千万元。早在创立公司初期,丹妮木玩就得到了农行的贷款支持。
“我们买原料、生产加工都要资金,从最初贷款几十万到现在数千万,我们和农行合作了16年,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企业资金结算、代发工资都放在农行。”丹妮木玩副总经理张建友说。
云和木玩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持续的金融赋能。农行丽水云和支行客户经理官海峰说,近20多年,农行陪伴一批企业壮大,从小作坊到盖新厂房,从建自动化流水线到做电商直播,都有农行的身影。截至目前,当地农行已累计向木玩产业投放贷款7亿元,惠及200多户木玩企业,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约1万个,为当地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份耀眼成绩,源于农行“以点带面”的培育模式。“我们每周走访几家企业,靠老客户口碑相传和互相推荐,我们再去服务新客户,从企业单点帮扶,延伸至整个产业培育。”官海峰说。
除了信贷资金支持,农行还在不断完善机制设计。为加强对木玩全产业链支持,省市县三级农行加强联动,结合政府出台的《丽水时尚产业集群-云和木制玩具产业链提升方案》等政策,专项制定产业服务方案,精准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对于木玩企业,农行坚持“一企一策”,根据企业经营业态、经营模式等情况,精准匹配授信方式,构建起“全流程、全生态、全产品”金融服务矩阵,助力企业探索“木玩+幼教”“木玩+康养”“木玩+文创”融合发展新模式,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发展中心镇
立足“景”一根主线
在云和,梯田地处中心镇位置,是崇头镇的一张金名片。秋天,金色稻浪壮美如诗,古老村落静谧如画,无数游人纷至沓来。
“国庆假期,连续几天客房都爆满,我们主打高品质住宿和餐饮,很受年轻人喜欢。”崇头镇的民宿主理人李凯说。
十年前,李凯从安徽来到云和,投身民宿业。夫妻俩亲力亲为,做出了省级金牌民宿。今年他想租几栋楼做高端餐饮,招募新员工,资金需求也随之而来。
得知农行今年推出了“乡旅贷”,李凯立刻去申请,不仅利率优惠,审批也很便捷,“原来我最多办几十万贷款,农行加大力度给了100万元,减轻了我的压力。”
“梯田民宿业很特殊,地处偏远山区、缺乏有效抵押物、前期投资大,难以通过传统方式融资。我们针对民宿、农家乐等群体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额度高、利率低的纯信用贷款‘乡旅贷’,支持民宿建设、改造。”农行丽水云和支行副行长郑培君说。
在云和发展轴上,农行立足“景”这根主线,以中心镇为圆心,赋能周边村镇发展。
“这些年梯田景区火了,农行政策力度也在加大,以前村民大多种香菇,家庭年收入只有几万元,做民宿能有二十来万,收入大大改善。”作为梯田景区的门面,位于梯田景区门面的梅源村民宿主季发东说。
握住“景”的主线,为发展轴提供多元金融支持,让景区“流量”变经济“增量”,是农行探索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如今,崇头镇换上新颜,梯田景区也迎来“焕新”。农行丽水分行为梯田景区提供贷款近3.5亿元,支持景区的酒店、缆车、滑雪场等建设,提升景区风貌,丰富了文旅场景。
在提振消费的背景下,农行丽水分行还携手梯田景区推出“农情惠聚·特色畅享”文旅消费惠民活动,符合条件的农行信用卡持卡人,即可享受优惠,覆盖门票、特色餐饮、民宿文创等多元消费场景。
“我们挖掘景区的文旅价值,赋能新兴业态的模式,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今年国庆,云和县有近40万客流量,农行的惠民活动带动消费者享受优惠金额超2万元。”郑培君说。
支持重点村
凝聚“人”一条纽带
初秋,在云和县梅湾村的梨园,漫山的老雪梨成熟上市,个大浑圆的梨子绿中透黄,散发出阵阵甜香。
丰收时节,是梨农们最忙碌的时候。潘叶伟在自家梨园里忙活,将客户预订的雪梨发往全国。
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潘叶伟种植了二十来亩梨园,生意很红火。“村里几位种植大户得到农行支持,通过我们的带头,又带动其他村民增收,现在村里种了上千亩雪梨。”
要缩小城乡差距,人是最关键的桥梁纽带。在支持发展轴建设时,农行正是通过凝聚“人”的纽带,找到赋能乡村共富的金钥匙。
离梅湾村不远的梨庄村,几乎每家都种雪梨,因云和的“出圈”, 梨庄村集体特色经济也招徕更多人气。
“过去产量没有规模化,村民办贷款比较难,有了农行支持,村民们扩大种植,还引来青年返乡创业,村民每年增收1万-2万元。”梨庄村村书记叶长法说。
农行丽水云和支行客户经理彭文莉在走访农户中了解到,之前梨农因为没有固定资产抵押,也缺乏销售流水,面临融资难题。为了给村民们精准帮扶,农行推出了“雪梨贷”。
“我们对雪梨进行生物资产认定,计算投入成本、回收周期,根据梨农种植规模,计算购买苗木、施肥、维护的成本,核定了收入、产区、气候,综合各项指标后,再进行融资授信。” 彭文莉说。
这颗小小雪梨,成了打开乡村致富之门的钥匙。截至目前,当地农行为雪梨种植户提供“雪梨贷”超1500万元,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发放专项贷款超600万元,还对接当地雪梨协会,为更多梨农提供信贷支持。
有人回流到乡村,还有人进城发展。在云和,富民安居是一项重点工程。当地农行主动对接县域“大搬快聚”项目,累计为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达2亿元,先后助推了南山、普光、大坪等下山转移安置小区,协助农民下乡转移、易地搬迁,推动4万余名农民搬出偏远乡村。
“我们助力云和实现‘人与城’双向奔赴,推动山区农民下山转移、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更多居民和企业集聚在县城,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郑培君介绍。
县城有了产业和活力,乡村也有了人气和生意。沿着云和发展轴的脉络,农行的金融支持也“入乡随俗”,以“产”的壮大,“景”的焕新,“人”的兴旺,赋能浙江山区县踏上共富之路。